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追踪
【反诈宣传专栏(34)】揭穿养老诈骗圈套 守护老年人幸福生活
 
来源:  时间:2022-06-11   作者: 字体:【      】 
 ?老年人的事

再小也要当大事!

 

近日,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已经开展。

这次专项行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坚持宣传教育、依法打击、整治规范“三箭齐发”,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涉诈乱象问题,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违法犯罪。

让我们一起识破这些养老诈骗的主要迷惑圈套,增强对诈骗行为的识别、辨析能力,护住老年朋友们的钱袋子,也护住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提供“养老服务”

?图片?

 

#1

不法分子以投资养老基地、旅游考察等项目为名,将老年客户诱骗至所谓的基地、福利院进行参观、游玩,迎合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客户勾画美好的服务项目图景,进而以预售床位等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投资“养老项目”

?图片?

 

#2

不法分子抛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订服务等说辞吸引老年人,诱骗其投资养老项目,巧立名目。这些机构的资质、资金流向不明,老年人的钱一旦花出,就入了不法分子的套路。

 

销售“养老产品”

 

#3

不法分子通过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免费体验、赠送礼品、会议营销、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形式欺骗、诱导老年群体,让老年群体购买价格虚高的或假冒伪劣的产品。

老年人花了冤枉钱不说,还有可能因商品质量不过关而身体受害,也可能因不法分子持续诱骗,深陷其中,个人财产不断流失,身心健康饱受摧残。

 

宣称“以房养老”

?图片?

 

#4

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的幌子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诈骗老年人的钱款,假借国家政策旗号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之实。诱骗老年人将抵押房产的资金拿去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最终导致老年人没了房子还背负贷款。

 

代办“养老保险”

?图片?

 

#5

不法分子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谎称可以帮助未参保人员代办“养老保险”或者代办“提前退休”,收取老年人“材料费”“保险金”等。

 

提供“养老服务”

?图片?

 

#6

不法分子以身边缺少亲人照顾的老人为目标,对老年人嘘寒问暖、显示关爱,实则是口蜜腹剑、骗取信任,以心理关爱、志愿陪护、送温暖等活动为幌子,最后落脚点还是瞄准老年人的钱袋子,开始兜售商品、游说出资等,实施诈骗。

 

当今社会运行节奏快,生活方式不断优化,电子信息技术更新迅速,年轻人尚且需要努力紧跟社会生活脚步,老年人因信息网络知识及操作能力不足、身体逐渐抱恙想要减轻病痛、想要通过投资收益减少子女的赡养开销等原因,中了不法分子的圈套,这需要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老年人予以更多的理解、关怀和帮助,对不法分子亮剑出击,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让养老诈骗无处遁形。

# 打击整治养老诈骗 #

法院提示您这样做

?图片?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请家有老人的朋友们,多倾听并询问家中长辈的需求与难处,多关爱长辈的身心健康,多提醒老年人谨防诈骗,担当家中长辈的“技术顾问”和“防骗雷达”,做好老年人最亲密的坚实后盾。

 

?图片?

- 各位老年朋友们 -

老年朋友们需要进一步提升防诈意识,捂紧自己的钱袋子。

不法分子无论是通过甜言蜜语、赠予小利、提供诈骗链接,还是虚构美丽投资蓝图、养老蓝图,最终落脚点都是想骗到老年群体口袋里的“养老钱”。

无论是陌生人、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人,还是自称是政府机关、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无论是通过电话、短信、网页,还是面对面的形式,只要提到“捐钱”“投资”“抵押房产”等出资购买行为的,一定要始终保持警惕,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收益通常意味着高风险”,谨慎辨别对方的主体及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谨防上当受骗。

不点陌生链接,不信陌生来电,未经核实不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及财产信息,办理财产相关业务时,在不十分清楚办理情况时,绝不告知他人短信验证码。

当下,短信、各社交软件提供的网页链接纷繁,不法分子把自己发出的诈骗信息伪造成看起来像正规机构的信息一样,结合电话联系,骗取受害人钱款。

老年人群体因为接触电子信息相对较少,更难辨别,甚至因为手机上相关业务程序复杂,自己不太熟练,出于信任,将手机交给不法分子代为操作,致使财产被窃被骗。

勤于留痕,善于辨别,勇于拒绝,沉着冷静地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日常生活中,涉及让自己出钱、出资等情形时,注意通过手机截屏、手头记录等方式,记录下交易时间、交易对象身份信息、联系方式、交易事项等,以备日后出现纠纷或者被侵犯合法权益时,留有维权证据。

 

除前述养老诈骗典型圈套外,在一些诈骗手段中,不法分子伪造身份,通过电话或网络,谎称自己是老人家属的朋友或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营造一种“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压迫感,要么说家人出事了急需用钱,要么说老人的某些行为存在违法情况,需提供身份信息进而实施诈骗。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紧张与害怕,挂断电话后,首先要冷静判断情况真伪。

对于家人出事等说法,可直接联系相关家属或其身边人核实情况;

对于来电人称自己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等说法,可以记清来电电话、来电人姓名、事由等基本信息,挂断电话后,通过官方平台联系相关单位进行核实,通常即可判断来电人所述情况的真伪。

当识别出诈骗套路后,即便可能面临着不法分子的软磨硬泡,都要果断拒绝,抽身而退。如果老年朋友们可能正在受养老诈骗所扰或者已经被骗,请举报涉养老诈骗违法犯罪线索或立即报警。

 

来源:京法网事、平安连城

 

 

 


精彩推荐

图片集锦

| |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连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31202]    闽公网安备 35082502000143号    闽ICP备2021017474号
Copyright ? 2011-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连城县委宣传部     
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597-8935339 未成年专用投诉举报热线:0597-892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