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川河畔,东台山上,弦歌不辍,芳华待灼。值此母校百十华诞即将来临之际,《东台山上忆芳华》专栏向全体师生、校友推出110周年校庆“回忆录”征文活动。诚邀海内外校友分享、讲述与母校连城一中的点滴故事,欢迎广大校友不吝赐稿!征稿邮箱:lcyz2024xq@163.com。
我是1960年小学毕业考进连城一中初中部的,当时连城六中就在我家龙岗,即原龙岗小学旧址那。
那时正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生活极度艰苦。记得最困难的时候我真的吃过树叶,还吃过墙壁上扫下来的灰尘,吃过蕉芋叶、水浮莲等等。
一中初中部当时招收6个班近400人,我被分在初一(2)班任副班长,但因困难时期老百姓食不果腹,很多农家子弟只好退学,到初三时便只剩两个班,初三(1)班(俄语)与初三(2)班(英语)。我在初三(1)班(俄语)任班长。
我学习成绩很好,基本都在十名以内,那时一心只想上高中考大学。但心愿再好也没用,当时大哥在部队当兵没有收入,全家只父亲一人工作,每月仅三十余元工资,祖父祖母还健在,一家十余口人生活极为紧张。所以,正当我满怀激情准备投入中考复习时,父亲叫我回家耕田,说反正也没钱供你上大学,高中就不要念了。
父亲的话那时就如同圣旨,不敢违抗。
回家后天天起早贪黑干各种农活。记得有一天正在挑水抢救旱作物时,父亲告诉我可以回去参加中考,但只能考中专。原来是我班主任揭月生老师三次找到我父亲,告诉他你儿子不考高中可以考中专,中专不花什么钱。在这种情况下,临考前我才回去参加考试。
填报志愿时,我填报了非常喜欢的永安水电学校,但体检时我脚底有些轻平,时任教导主任的罗贵榕老师找到我,说脚底轻平不能报考水电学校,这个专业要经常爬山、走路,脚平的不能报。那一刹那,我眼泪夺眶而出,再三跟罗主任讲明我打赤脚挑一百多斤柴火能走十多里山路,让我报吧。但罗主任坚决不让报,我快绝望了。后来罗主任告诉我还可报考其它中专学校,记不得当时是怎么报上“福建省财政贸易学校财会专业”的,这个学校还是省重点中专,前些年参加六十周年校庆时才得知这所学校还是国家商业部全国四所重点中专之一,难怪毕业分配时我们是面向全国分配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大城市都可去得。按我当时条件去这些大城市也完全可以,但我却又以照顾家庭为由要求回老家连城,后来我被分配在龙岩地区的商业局,1969年12月冬至,下放回连城,这都是后话。
就这样阴差阳错下,中考发榜时我真的考上了“福建省财政贸易学校财会专业”,虽然没有参加中考复习,但我考试成绩却很高,俄语还考了八十多分。
为了赚取赴福州读书的路费,整个暑假除干农活外,我还去了田心村大山背后五寨水库打工。一共去了十天,因下了六天雨,就只干了四天活,赚了十二元钱。记得其中有一天是从山上下来田心村挑畚箕,到田心村已近中午,领出畚箕、吃完午饭、稍事休息二点多,一行几人就开始挑着畚箕往山上走。开头还算轻松,但山路往上越陡越难走,到山顶还有四五里路时,肩上一百一十二斤的担子变得越来越沉重,只能爬两步休息一下,最后爬一步都要休息,直到晚上七点过后才到工地交差。一斤二分钱,这二元二角四分钱委实赚得艰难,至今记忆尤新,一辈子也忘不了。
1975年5月,服从组织部安排,我到母校连城一中报到。
根据组织部安排,我是中共连城一中党支部委员兼任校团委书记。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学校的人事安排与学校的共青团工作。
一中团组织有一名专职团干曾桂香,她是1975年龙岩师范毕业后由县委组织部直接安排到一中的。校团委除我兼任团委书记(我也是团县委常委)外,曾桂香是校团委副书记。校团委委员主要是各年段团总支领导当任。1976年根据需要还选任了一名学生任校团委副书记,她叫罗秀清,因在反投机倒把中成绩显著而被选任。
当时一中办公室是由千和先生捐建的千和楼,即现在办公楼前身(旧址),办公楼前面是大操场包括四百米跑道,篮球场等设施。办公室前左边是科学馆,教室都在东边,办公楼后面靠西边是原天主教二层小楼,我当时住楼上大房间。靠我隔壁是沈君奇副书记,沈副书记隔壁是原教务主任付干春。办公楼后面有一座大礼堂(应该是当时天主教的),再下去就是一中食堂,老师用餐的地方。当时连城一中大门在办公楼前面右下方(西边),大门进来即是年代最久远的教师用房“仰云楼”。操场右下边是一中开会用的大礼堂,礼堂前面有一条小河及居民住房。
当时一中党支部书记、校长是牛承恩,副书记沈君奇,支委副校长有张泉富、李传耀。支委办公室主任罗远盛,支委教务处主任付干春。
回想起自己在一中任职的青葱岁月,可谓一段回忆,一个故事,芬芳流年。我主要做了这几件事:负责每年新老师的报到与住地安排;负责每年连城一中初一、高一新生的招生工作与政审;将老师的困难与要求及时向校领导汇报并研究解决;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后,参与组织大型追悼大会等等。1978年龙岩地区七个市县中学生男女排球赛后,我还参与组织龙岩地区中学生女排代表队并担任队长,参加全省中学生女排锦标赛,比赛地点在南平建瓯县,主要队员都是连城一中的学生。当时县实验小学有四名三年级女生,每年暑假都到一中培训,我负责她们后勤,每天中午陪她们吃饭,一直到她们进初中。但现在四人中我也只记得罗冬玲一人,她在厦门已是副厅级干部。
再往后,恢复高考,我们一中举办高考复习班,迎接文革后第一次考试。记得高考是在1977年冬至那天,巧的是那天正是我和搭档曾桂香的结婚记念日,那时我新房的对联是张仰望老师撰写的:成革命夫妻喜今月冬至旌歌奏,结终身伴侣望明朝春回捷报传。对联由陈良声老师书写,调离一中时对联还一直保存,后来不知何故却找不到了。
还记得冬至那天晚上在校科学馆楼上,学校领导为我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革命婚礼,其它情节都忘了,但我们两个人所表演的节目却怎么也忘不了:《找朋友》。我们唱着“找啊找,找到一个好朋友”的优美歌声走到一起。确实,我们的金婚纪念日也快到了,我确实找了一个相伴一生的最好的朋友。
我在连城一中工作前后四年半,于1979年10月初调到县统计局工作。四年半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但东台山上的美好岁月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至今魂牵梦绕。
后来我在统计局工作五年,1984年5月,组织上安排我到县委“五四三”办任专职副主任;1987年全省统一改成文明办,我任县委文明办主任;1987年10月初,我调县政协办公室主任、县政协常委;1994年底,调县志办任主任直至2006年7月退休。
值得骄傲的是,我没有辜负母校一中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教育和培养,在走上县级二层班子领导岗位的二十多年中,我勤勤恳恳、競競业业,为党、为人民做出了一些成绩。如在文明办三年中,龙岩地委举办的精神文明建设评比一直是六县第一名(龙岩市参加全省九个地市评比)并创造两个全国第一等。1994年底去县志办后,我还筹建了《客家方志馆》,出版发行了《冠豸山志》。其中,《客家方志馆》还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客家方志馆》,为弘扬客家文化,提高连城知名度,确立闽西客家祖籍地的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对弘扬客家文化的一种创举。正如连城县的一些干部群众所说的“没有周兴栋,就没有《客家方志馆》;周兴栋功不可没,应该给予表扬和奖励。”
虽然我为连城、为客家做了几件实事,但还远远不够。我今年已79岁了,可我还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周兴栋,1946年7月出生于福建连城县,连城一中1960年学生。1963年7月初中毕业后考进福建省财政贸易学校财务会计专业,1975年5月调任连城一中。曾任连城一中党支部委员兼校团委书记,连城县团县委常委,县委文明办主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县政协常委、县方志委主任、福建省第六届团代会代表等。
现为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厦门市罗丹书法研究会名誉理事,厦门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主管单位:连城县委宣传部
主办:连城县融媒体中心
未成年专用投诉举报热线:0597-8923633
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597-8935339